RWA 合法吗?看了中美欧的政策
最近想投个 RWA 项目,但第一步就卡住了 —— 这东西到底合不合法啊?刷新闻说香港都出政策宣言 2.0 了,把房地产都算进代币化资产里,还批了好几个试点项目。转头又看到美国 SEC 动不动就用证券法规管 RWA,说是过不了豪威测试就不行。欧盟那个 MiCA 法规好像更复杂,还分了什么 ART 和 EMT 代币。不同地方说法差这么多,是不是在 A 国合法的项目,到 B 国就违法了?普通投资者怎么判断自己参与的项目合不合规啊?
5个回复
2024-2025 年明显是监管 “收网期”,之前是探索,现在都在出明确规则了。香港的 Ensemble 沙盒都跑出 5 亿港元的案例了,新加坡也修订了《支付服务法案》,这些地方算是合规洼地。美国虽然严,但参议院那个《负责任金融创新法案》快通过了,以后可能会松点。
补充个技术细节,现在合规的 RWA 基本都用 ERC-3643 标准,这个标准自带合规层,能做身份验证和转账限额,监管也认。要是哪个项目还在用老的 ERC-20 又没额外合规设计,就算说破天也别信。
一句话概括:香港鼓励但讲规矩,新加坡推进商业化,美国重执法,欧盟搞统一标准。没有绝对的 “合法 / 不合法”,只有 “合不合当地的规”。
得看具体在哪做和资产类型!香港是走 “合规试点” 路线,SFC 和金管局一起管,要拿 1、7、9 类牌照才行;美国是 “分类监管”,证券型的归 SEC,商品型的归 CFTC,卡得很严;欧盟 MiCA 是统一框架,市值超 5000 万欧元的发行方还要被欧央行直接盯。核心是看项目有没有当地牌照,比如香港的 VASP 牌照、新加坡的 CMS 牌照。
我也纠结这个!手上有个对接欧洲市场的 RWA 项目,说是符合 MiCA,但查了下要维持发行规模 2% 的初始资本,还得把储备金放欧盟机构,这成本太高会不会影响收益?有没有懂的人说说?